最近,有个爸爸在朋友圈发跟孩子研讨一道老网红题的经历:
(资料图片)
用1,2,3,4,5组成一个三位数和一个两位数,使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那么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这位家长通过精心的设计,带着孩子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思考,自觉收获满满。不过,事后孩子悄悄告诉家长,她的同桌会用一种更“高级”的方法——U型图。
关于这个U型图,我早在五年前就批判过,可以说是所谓的“小奥”中的负面典型,简直就是潜伏于小奥内部的卧底。两年前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学过不一定是优势,却有可能成为顽疾》讲解这个问题,标题就表明了我的态度。
最近正好也给孩子讲到这个题,有几个孩子脱口而出:用U型图。更为可怕的是,居然有人私下告诉我说公立学校也有老师用这个方法教孩子。
轰轰烈烈的双减已经进行了两年,没想到教育资本化留下的毒瘤并没有被摘除,反而愈发深入。原本在机构流行的一些功利化的教学方法,正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
无形的敌人,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内部!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一道题吗?为什么要跟它过不去?
恰恰相反,这不是一道题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的缩影。
比如,下面这位小学老师的PPT,就在讲特定模式的两位数乘法的速算技巧。但,没有原理!
又如,下面的微课大赛视频采用了原来某机构使用的警察抓小偷方法来讲解乘法分配律,虽然有助于记忆,但却绕过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短视频,如今充斥着整个网络,家长或孩子上网搜讲解,一不小心就可能入套。
联想到前几年我参加的研究生复试,一问到新名词新技术,个个侃侃而谈,但问到最底层的逻辑,特别是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大多数都支支吾吾说不上来。追根溯源,还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位哲人是这么说的:“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知识是精神和思维的载体,教育不能只关注载体,而忽视了本质。
如今,当人类面对诸如GPT-4等人工智能的冲击时,尤其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人类再博闻强记也强不过人工智能。灌输式教育是时候退出舞台了,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教育应该被重视。
过去的许多年里,课外培训机构总结了大量的口诀、方法与技巧。如今,这些积累的“教育财负”无孔不入,在互联网上已经大量地劣币驱逐良币,一旦它们侵入我们的学校课堂,更将贻害无穷。
在此,我发出三点呼吁:
(1)作为公立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守住底线,以课本为纲,切勿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而擅自给学生加一些带有激素的餐;
(2)作为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时代尤其要提升自身的判断力,在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中去芜存菁,远离教育速成;
(3)作为教育培训机构或网络自媒体作者,赚钱无可厚非,但请牢记:固化孩子的思维是一种无形的犯罪。在发布任何教学视频或文章前,请先扪心自问一下。
我把我记得的一些有害教法列在下面,欢迎大家补充,希望我们这微弱的呐喊能被更多人听到。
(1)画蝶法求分数之和
(2)正方体的11个展开图口诀
正方体盒巧展开,六个面儿七刀裁。
十四条边布周围,十一类图记分明:
四方成线两相卫,六种图形巧组合;
跃马失蹄四分开;两两错开一阶梯。
对面相隔不相连,识图巧排“7”、“凹”、“田”。
或:
中间四个面,上下各一面;
中间三个面,一二隔河见;
中间两个面,楼梯天天见;
中间没有面,三三连一线。
(3)盈亏问题口诀
全盈全亏,大的减去小的。
一盈一亏,盈亏加在一起。
除以分配的差。
结果就是分配的东西或者是人。
(4)追及问题口诀
慢鸟要先飞,快的随后追。先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差,时间就求对。
(5)小学教皮克定理求格点多边形的面积
(6)各种五花八门的小奥几何模型
比如鸟头模型、蝴蝶模型、燕尾模型、共角模型、一半模型等。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培训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